山蒜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 LMC
- Apr 10
- 5 min read

契子
在2024年初,與一位植物愛好友人的對話中,無意間談起一種傳聞中有人曾在龍洞岩場看過,但公開資料庫未有記錄的野生植物 – 山蒜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因為那次的對話,便開始蒐集關於山蒜的相關資訊。爬梳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一位長期研究附生植物的岩友 嘉君,曾有在龍洞岩場觀察到山蒜的紀錄,並以暱稱「龍洞蔥」將其記錄下來。從那之後,每次前往龍洞攀岩與進行植物觀察時,特別留意這個在龍洞可能「未被正式紀錄」的物種。沒想到,就在同年花期時,還真的在龍洞岩場的某處發現了它的身影。
觀測紀錄
該年五月,潮濕的海風攜著鹽分,拂過龍洞的岩壁與灌木叢。在某區域的岩石裂縫間,發現一株纖細卻堅韌的小植物 – 葉細長如管,深綠帶蠟質,手指一搓,便冒出熟悉的辛香氣息,是山蒜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進一步觀察周遭,發現不只一株,數株山蒜穩固地扎根於岩石裂縫間,與岩大戟 (Euphorbia jolkinii Boiss)、臺灣蘆竹 (Arundo formosana Hack) 伴生。這裡的環境並不溫柔 – 強烈陽光、風鹽交織、貧瘠薄土,但它們依然牢牢扎根。以近乎無聲的姿態,山蒜在龍洞的岩縫間堅持著自己的存在,明確地告訴我們:野性與韌性,可以在最邊緣的縫隙裡並存、生長。
隨後將拍下的照片傳給那位植友確認,她也在數日後親自前往現地觀察並補充紀錄。不久後才知道,她其實在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 (Taiwan Biodiversity Network, TBN) 兼職工作,這次她也將其觀測紀錄上傳至 TBN 資料庫中。這不僅成為山蒜在東北角的第一筆正式觀察紀錄,填補了山蒜在此區域的生態紀錄空白,也突顯公民觀察在生物多樣性調查中的關鍵角色。
影像來源:LMC、張家昀
關於山蒜
山蒜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是一種屬於葱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布於東亞地區,包括中國、臺灣、日本、韓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它屬於石蒜科蔥屬的成員,與我們熟知的大蒜、洋蔥為近緣植物。在自然環境中,山蒜常見於低至中海拔的草坡、林緣或開闊灌叢地,是東亞野地中早春至初夏間常見的野菜之一。
山蒜具有典型的鱗莖構造,外形卵圓形,外覆乾膜狀鱗片,具有濃烈辛香味。春季萌芽後,其基生葉呈線形或帶形,葉質柔軟,排列成簇。初夏時節,山蒜會抽出花莖,頂端成繖形花序,開出數十朵淡紫至粉紅色的小花,對多種昆蟲具有吸引力,是重要的傳粉植物與蜜源。成熟後結蒴果,內含黑色種子,並可藉鱗莖分株繁衍。
臺灣本島的山蒜並不常見,觀測紀錄大多位於竹苗地區的草原環境,多個地點有小族群,但在 2023 年,苗栗地區的族群數量出現明顯銳減,目前只確定西湖地區有穩定且具再生力的族群存在。
龍洞的山蒜最早於 2019 年有正式的標本紀錄,經去年觀察,預估植株數量上百,可能是目前苗栗地區以外唯一穩定的山蒜生育地,堪稱龍洞區域的特色植物之一。
根據去年的觀察紀錄,龍洞的山蒜花序多以珠芽組成,實際開展白色花朵的個體極為稀少,因此若能親見山蒜真正綻放花朵,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 林試所於 2019 年採自龍洞岩場的山蒜標本: https://taif.tfri.gov.tw/search/specimen.php?SpcmID=408724&DupID=1&SeriID=1&DetID=568350&l=Cht
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 (TBN)
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 (TBN) 是一個以開放資料為核心的生態資訊平台,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維運,致力於整合全臺各地的野生生物觀測紀錄。透過豐富的物種資料、時空分布查詢功能與生物地圖服務,TBN 支援科學研究、環評調查與自然保育工作。此外,TBN 亦結合多項公民科學計畫,鼓勵大眾參與自然觀察與資料回報,共同累積臺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知識資源。平台資料與 iNaturalist、GBIF 等國際系統同步,促進在地資訊的全球應用,是推動科學與社會共同守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橋樑。
保育狀態
山蒜在《國內紅皮書》中,保育分類屬「資料缺乏 (DD – Data Deficient)」,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評估中,「資料缺乏 (Data Deficient,以下簡稱 DD)」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但卻常被忽視的分類。
當一個物種被評定為 DD,表示我們目前缺乏足夠的資訊來評估它的滅絕風險,無法將其明確歸入「無危 (Least Concern)」、「近危 (Near Threatened)」、「易危 (Vulnerable)」或其他更高風險的等級。這種分類並非代表物種本身處於安全狀態,也不表示沒有保育需求,反而正凸顯出我們對該物種的認知不足與潛在風險。
在臺灣,許多原生植物與特有動物便因研究資料不足被列為 DD。例如某些臺灣特有的蕨類、小型昆蟲或野生蔥蒜類植物,由於外型不顯眼或與經濟價值不直接相關,往往未受關注。山蒜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便是一例,儘管它分布於東亞地區,在日本、中國有明確紀錄,但在臺灣本島地區紀錄稀少,主要分布於竹苗地區的草原環境,少有公開觀察紀錄或標本更新,因此被列為 DD 類。
值得補充的是,《植物紅皮書》在進行評估時,其範圍排除了金門、馬祖、東沙與南沙群島。因此,即便在馬祖地區山蒜的族群相對穩定、分布較多,仍無法納入整體評估範疇,無法影響其保育分類的結果。從保育評估的角度來看,排除上述離島,使紅皮書的風險分級更貼近東亞島弧中臺灣本島及鄰近島嶼的植物真實狀況,有助於釐清島嶼植群的獨特性與保育重點,也為擬定後續地區性保育方針提供了更明確的科學依據。
DD 分類提醒我們許多物種可能正面臨環境變遷、棲地流失或人為干擾的壓力,只是我們還來不及發現。保育工作的第一步,是「看見」。唯有透過實地調查、長期監測並結合在地知識與公民科學的參與,才能釐清這些被遺忘的生物實際的生存狀況,進一步確認是否需要納入更積極的保護行動。
面對這些仍處於認知邊緣的生物,我們更應以謙遜與積極的態度投入調查與守護。畢竟,當一個物種的名字被寫下來,代表我們已開始理解它;而當它被列為「資料缺乏」,也許正是我們展開守護的第一步。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