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一洞新路線 – 個人試爬心得

Updated: Oct 6, 2021


文 / 陳震宇

以下內容僅為我個人的心得與看法,並不代表 TOCC | 臺灣戶外攀岩協會的立場與態度。針對此事件,協會已與設置者取得初步聯繫,後續處理方式協會幹部也正積極討論中。於此同時,也歡迎各位岩友在任何協會相關社群平台分享你的想法或意見,彼此互相交流。




路線基本資訊

如圖所示,第一洞外的這面岩壁高度約在 15m 左右,設置者在這面岩壁上由左至右定出了 A、B、C 三條路線,難度的部分,路線 A 和路線 B 設置者評級均為 5.10+,路線 C 則因設置者本人並未嘗試因此未評級;而根據設置者個人的發文內容看來,似乎是想將 A 和 B 這兩條路線開發為「混合攀登路線」,因此在他認為有需要的位置 (即上圖中標示藍色記號處) 設置了錨栓,讓 A、B 路線共用 B01,而 B02 與 B03 則為攀登 B 路線時使用;至於 C 路線,由於設置者本人在發文前並未嘗試,因此相關的背景資訊不明 (設置者在八月底已於 Mountain Project 網站上更新相關資訊)。當事人在此面岩壁上設置的固定設備資訊如下:

路線 A 上方固定點: Titan Climbing | U–Ti bolt x2 + Ram's Horn (羊角) x2

路線 B & C 上方固定點: 試爬當天並未注意到此組 anchor,事後在群組討論中由其他岩友提出指正

B03: Titan Climbing | Eterna–Ti bolt

B02: Titan Climbing | Eterna–Ti bolt

B01: Titan Climbing | Eterna–Ti bolt


 

試爬後的整體感受

由於路線 C 的部分看似相對單純,且當天我也並未嘗試,因此本文暫時將此路線排除,僅討論路線 A 與路線 B。

難度的部分,路線 A 原定為「5.10+」,第一次試爬後感覺應在 5.10d 或 5.11a;路線 B 原訂同樣為「5.10+」,但嘗試後感覺應在 5.11b 或 5.11c。就整面岩壁來看,由於路線 A 可全程以傳攀方式安全地爬到兩組上方固定點,因此我認為,路線 A 可定為一般傳攀路線或 R 級傳攀路線;路線 B 則可定為「上方架繩路線」,路線上則不必設置任何錨栓支點。因為,按照龍洞以往的開發模式來看,相同或類似條件的岩壁 / 路線,多半會將較困難 / 較不易放置支點的路線開發為「上方架繩 / toprope」路線 (例如鐘塔 #478 非暴力抵抗#479 給我抱抱 );也就是說,如果要爬路線 B,可利用傳攀方式爬路線 A 到頂端的二組上方固定點架設 toprope;若真的想先鋒完攀路線 B,以傳攀方式也未嘗不可,只要在難關前的橫裂隙確認支點夠穩固,後半段較困難的傳攀支點判斷與放置,甚或乾脆 runout 到頂的風險,就留給傳攀高手們自行評估。反之,亦可考慮直接將路線 B 開發為「運攀路線」(例如 #479 給我抱抱 於 2013 年更新為運動攀登路線),打上適當位置 / 數量的錨栓,避免少見的混合攀登路線造成攀岩界無法預期及承受的風險;同時,或許也能和開發者共同尋求一個折衷的處理方式,以減少爭議。

然而,不知是否因為設置者遷就「混合攀登路線」的關係,路線 B 的錨栓位置與相對距離的配置,對「我個人」而言感覺是不合理的,但相較於運動攀登,混合攀登路線的變數更多;除了個人的身型、體能、技巧、耐力之外,每個人對於傳攀支點的器材選擇、地形尋找 / 運用能力、放置技巧、風險判斷 / 選擇等等,也都會影響對路線的主觀感受和評價,因此必須再等更多岩友嘗試並分享心得後,才能綜合評估。


何謂混合攀登路線

通常,在攀岩領域中,註記「混合攀登 / mixed route」的路線,是指在攀登過程中有部分關鍵位置 (例如難關處有潛在危險地形) 無法放置傳攀支點或設置天然支點,因此只能設置錨栓作為保護支點,所以混合攀登路線通常是由路線開發者基於「最低限度開發」以及「安全考量」所做出的妥協,簡單來說就是:「開發者原先期望的是一條安全的傳攀路線,但這條路線如果不打這個 / 這些 bolt,就會非常危險」



然而,若以上述原則逐一檢視第一洞外這兩條路線 (路線 A、B) 上的錨栓,就會發現一些衝突;首先,這兩條路線下半段的共用部分,都有裂隙可輕易放置穩固的傳攀支點,B01 上方的橫裂隙甚至可「同時放置」#1 與 #2 () 的活動岩楔,即便在放置過程中不慎墜落,平臺下方左側直裂隙的支點也能夠發揮保護功能,因此就我個人看來,B01 這個錨栓是完全不必要的,並且在試爬過程中也並未使用。

B02 也有類似的相同問題:錨栓周邊 (不到 30cm) 就有橫裂隙可放置穩固支點。路線 B 的關鍵,在於翻上懸岩後就是接近垂直的 face 面,有 5–6m 的高度都只有外開的水平窄裂隙,無法輕易放置傳攀支點 (當天受限於時間並未嘗試所有裂隙);然而,B02 的位置稍嫌過低,若在入繩後上攀時墜落,快扣與主繩正好就在腳邊,不稍加注意,很有可能會發生腳絆繩導致頭下腳上的危險墜落,因此,若以「混合攀登路線」的原則來看,B02 不僅過於靠近可放置有效傳攀支點的裂隙,並且位置過低,反而可能造成更高的風險。

B03 的部分沒什麼問題,除了錨栓右側岩壁崩掉一大塊導致該區岩質存疑之外。

二組 top anchor 中較低處的那組位於平臺上方的巨大岩塊上,若以此固定點直接架設 toprope,主繩會經過平臺與下一個岩階邊緣共二處銳利岩角,因此若要架設 toprope,建議使用防磨布保護主繩。


其他考量

路線長度 無論是否為混合攀登,長度在 20m 以下,難度低於 5.11 的路線,龍洞有很多,其中當然也有具備懸岩地形的路線,因此第一洞這幾條路線是否有獨特之處,值得我們在岩壁上鑽孔新設錨栓,理應在事前公開共同討論。

恢復開發混合攀登路線 龍洞早年也有不少混合路線,但經過長年的討論與數輪的維護更新後,龍洞攀岩社群早已習慣傳攀 / 運攀分明的開發模式,過往的混合攀登路線早已淘汰。混合攀登是另一種不同的攀登模式與開發思維,若要恢復開發,將影響整體攀岩社群,理應在事前公開共同討論。

使用的錨栓 第一洞新路線的 B01 – 03,都使用 Titan Climbing 的 P 形 Eterna 鈦合金錨栓,正好就是 Rebolting Team 避免使用的款式;因設計構造的關係,P 形錨栓無法做拉力測試 – 經實測施以 8 kN 拉力即會對錨栓孔眼造成永久性變形,且岩壁內的桿芯亦可能產生位移。

施工品質 由於採用的錨栓款式無法實施拉力測試,故未來也將無法進行後續的維護與管理,因此這部分需岩友自行判斷。

運攀岩友錯誤使用風險 由於 B01 設置位置偏低,而在 B02 之前也有「看似不錯的大手點」,因此可能導致岩友在不知情的狀況下 (手點沒那麼好) 僅以快扣貿然攀登該路線;而 B02 設於懸岩上,若在懸岩前墜落,將可能撞擊路線右側平臺,甚或直接墜地。

意外發生時的救援考量 大禮堂、第一洞、第二洞等區域需要通過許多困難地形,發生意外時,救援人員抵達時間將嚴重拉長,且若傷者無法步行甚或失去意識時,幾乎無法以人力搬運,須仰賴船艇或空勤救援 (視天候狀況而定),故上列區域長年都以「維持現狀」為主,若要開發新路線,應在事前充分討論。


結語

雖然是以「結語」作為此段落的標題,但事實上,整個檢討工作才剛開始。而所謂「檢討」,指的並不單只是這幾條路線,或特定的個人,也包含協會 – 乃至整個龍洞攀岩社群對此類問題的因應機制和處理方式。如文章開頭所述,「未經討論設置錨栓」的問題長年困擾著我們,甚至連我們自己 (Rebolt team),偶而也會因為有著多數岩友的支持,而在無意間忽略了「事前公告」的重要性。此次事件不僅讓我們再次重新正視這個議題,也讓我們聽見內部的不同聲音,而我們最不希望的,就是讓龍洞的岩壁為了我們彼此間的歧見而付出代價,因此,我們有責任盡快消彌彼此間的隔閡,尋求具體且良性的溝通機制,讓即便是抱著不同理念的獨立個體,都能共同找出對這座岩場最有利的開發 / 維護方式。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