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 05 / 21
多虧許多前輩們的鼎力相助,以及廣大岩友們的情義相挺,從去年開始籌備一路走到現在,這一刻,龍洞攀岩社群總算有了一個清楚的輪廓;小巧精美的木盒裡裝著的,是代表我們身份的圖記,也是我們未來運行各項天然岩場公共事務時的重要工具。
早自1970年代發現龍洞開始,攀岩社群裡一直都有著一群人,默默地在為這座臺灣最珍貴的天然岩場付出無限心力。即便世代更替,守護這座岩場的精神卻總是能不斷延續,每個世代的攀岩者總是能以高度自主的方式,默默經營著這座岩場,為我們累積無數的寶貴知識與能量,也為我們盡力保有龍洞最美麗的風貌;每當攀岩社群有需要時,他們總是願意成為第一批站出來奉獻的那群人,也總是願意當我們最堅實的後盾。這群默默奉獻的攀岩者,他們的面貌始終模糊,唯一鮮明的,是他們因熱愛而持續守護龍洞的心,和他們為臺灣攀岩界寫下的歷史。
如今,多虧大家的鼎力相助,我們得以有了正式的身份,能夠以「臺灣戶外攀岩協會」的名義推行各項天然岩場相關事務,也多虧龍洞攀岩社群裡不同世代的前輩們不斷地努力,讓現在的我們得以擁有充沛的寶貴資源,以全方位的模式經營著這座全臺灣最大的天然岩場;這裏所有的事務不僅讓我們連結得更緊密,也讓我們在這座岩場中找到共同的歸屬。
成立協會,就像挑戰一條全然未知的超難路線,如今我們已經正式起攀,而等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連串棘手的難關,因此,我們需要凝聚每一分力量,一起設法破解這一連串的艱難考驗。不管是加入會員、捐款、或是親身參與各項計畫實際奉獻心力,甚或哪怕只是提出一點你的寶貴意見,只要願意實際參與,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對協會而言都將會是莫大的助益。所以,我們希望各位能以更實際的行動支持我們,讓協會變得更壯大也更健全,和我們一起讓龍洞岩場變得更完美。
2020 / 03 / 25
協會的第一次會員大會終於順利完成了,距離正式成立也只剩最後一步,選出常務理監事和理事長,送內政部申請核可後,龍洞的歷史就又多了新的一頁。
在這幾個月的籌備期間裡,對於成立協會這件事究竟好不好,我想我們幾個人心中難免都有疑慮,只是每次討論或聚會時,大家都只忙著處理當下的事,沒人敢開啟這個話題,但我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股信念,才能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按捺住心中的那份遲疑,願意和大家一起,一步一步緩慢地向前摸索,朝著那個看不清也摸不著的模糊願景,亦步亦趨地前進。
為什麼要成立協會?
這個問題我想了不下數十次,但始終挖不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坦白說,我始終都不認為,成立協會是龍洞攀岩社群的唯一解;或許就像涵茹說的,即便沒有一個正式組織,龍洞岩場的所有事務也還是能一如往常地持續運作;bolt斷了就會有人去換,資料庫有錯也會有人更新,出了意外就會有人去檢查和更新醫療器材,短巷垃圾滿了就會有人發動清潔日,遊隼開始繁殖了就會有人貼公告,一切雖然看似被動,但所有事物終究還是能照常運轉,或許吧。
我這一波的攀岩者很幸運,剛開始爬岩不久,就碰到章醫師發動的rebolt計畫,和小昭發起的龍洞岩場救援計畫,親眼見證龍洞攀岩社群有史以來能量最大、凝聚力也最強的美好時光;巔峰時期時,兩邊的工作和活動常常撞在一起,甚至必須將時間或場地錯開才能得以順利進行。rebolt計畫在剛開始時,只有章醫師和幾位資深前輩犧牲自己的假期默默為大家工作,但隨著更多岩友加入,更多的人力、知識、與技術不斷投入,這個計畫也逐漸凝聚出「永續龍洞」的重要精神,同時也漸漸發展出更全面的固定點更新方案:bolt資訊普查、老舊bolt移除更新、拉力測試計畫、洗洞計畫、臺灣自製鈦bolt計畫、建立路線資料庫等等,這些繁雜的工作,是由許多人貢獻寶貴的知識和時間,經歷過無盡的辯論所堆砌而成的,像這樣全面而深入的固定點維護方案,是全球所有天然岩場中極為罕見的。
而救援計畫更是攀岩者展現創造力的最佳典範:小昭憑藉著一股熱情,運用自己的專業背景和人脈資源,協調在地警消一步一步踏勘、評估龍洞岩場的每一個角落,找出所有合適的救援點,列出各區所需要的醫療器材,為龍洞岩場量身打造,擘畫出完整的岩場救援藍圖,同時也舉辦各式各樣的應變演練和免費的救援訓練課程,目的就是為了讓不幸受傷的岩友或非攀岩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最好的照護,並在最短的時間內送到醫院接受完善的救治。
然而,每個人總是有不同的人生階段必須面對,而且也很少人能夠一直這樣無私地奉獻。過去參與這些龍洞事務的夥伴們終究會淡出,新的岩友也會陸續加入,但是,他們過去投入的大量心力所成就的標準,不能隨著時間被淡化,也不該被遺忘,因此,成立協會除了整合所有龍洞的公共事務之外,還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是希望傳承過去的資源和願景;因為我看過他們奉獻了那麼多心力實現各種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所以才一直都覺得,自己不能只是坐享他們所成就的美好。
龍洞攀岩社群向來都不缺錢,就我個人觀察。或者應該說,當龍洞的公共事務需要有人處理時,錢向來都不是最大的問題。然而,目前龍洞真正欠缺的,是人們的覺知、熱情、和投入。我相信現在有許多人並不清楚過去的前輩做過了什麼,只知道還有一群人在默默地處理這些事,如果真的想幫忙,捐點錢或許就夠了。但事實上,過去長期在處理這些事的人早就出現了斷層,只剩下少數幾位前輩還在苦撐,加入的新血寥寥可數,工作量也有增無減,而隨著時間積累,未來這些少數人的淡出也是可以預見的。然而,如果再退後一點看,過去那樣靠著少數岩友不斷無償貢獻心力的模式,真的適合長期運作嗎?至少我個人不認為。如果成立協會將資源集中,同時也將過去的美好呈現給大家,再透過大家集思廣益建立起新的制度和運作機制,號召下一輪的新血加入,會不會讓這個社群出現另一種美好的面貌呢?我們不知道,我們只能相信,相信大家能夠一起好好保存這股蘊藏已久的寶貴能量,等到適合的那一天來臨時,讓它綻放。
曾經我以為,只要努力維持我們現在在做的,這座岩場就能這樣一直維持下去,但隨著時間流逝,我發現有好多事情根本難以控制;除了攀岩圈本身的人力問題之外,日益增多的遊客所帶來的紛亂、逐年增加的海漂垃圾、政府權責單位的人事更迭對龍洞造成的影響等等,許多攀岩以外的問題或多或少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整個攀岩社群,同時也對龍洞帶來或多或少的衝擊。這些問題,我們當然可以選擇無視,因為個體的能力太有限,根本不可能處理那麼複雜的問題。但其實,龍洞攀岩已經發展了那麼久,蓄積了那麼多能量,如果能把整個社群凝聚起來,這些問題都有機會能夠好好地面對和處理,不必等到來不及的那一天,才驚覺原來我們早就該做點什麼的。
在這短短十年的攀岩生涯裡,龍洞攀岩社群在我眼中一直都是臺灣人最美好的那一面的縮影;樂於分享、奉獻,也能包容異己,總是單純而質樸,像是美好的烏托邦。這裡的人,就像這座岩場一樣,總是能讓我徹底忘卻都市裡磨人的生活瑣事,陪我度過生命中的高低起伏,帶著我目睹各式各樣不同的人生面貌。在這裡攀岩,一直都不只是活動身體發洩精力而已,而是在這個美好烏托邦裡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歸屬。
協會就要成立了,雖然絕大多數岩友都有參與的意願,許多前輩更是義不容辭地搶先報名 (雖然還有人還沒繳會費!),但是我們也很在意那些還沒加入,或是還在觀望的岩友們;如果對我們成立協會有任何疑慮,拜託請不要客氣,儘管向我們說出你的遲疑,只要你肯開口,我們都很樂意討論溝通,哪怕只是閒聊都好。至於那些暫時選擇不加入協會的岩友,我們也絕對百分之百尊重你們的選擇,但必要時,也請不吝提出你的質疑,因為只有聽過不同意見,彼此互相了解,才有更多機會互相包容。畢竟「分眾」不是這個協會的目的,「凝聚」才是,未來協會成立後,真的也很需要各位岩友多多指教。
我能力有限,能做的事很少,但我一直都希望能為這座美麗的岩場做點什麼,畢竟在這十年歲月裡,她陪著我經歷過好多好多,也讓我見識了好多好多。很幸運,可以一直和一群信仰相近的人一起工作,而我也相信我們正在做的是對的事情,但信仰終究是個人的事,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認同;而我們即將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未知,心底也難免有所疑慮,因此我也由衷地期望,我們所相信的、一起努力完成的這一切,是真的能讓這座岩場和這裡的攀岩社群變得更美好,也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點燃更多岩友們的熱情。所以,如果認同我們「永續龍洞」的理念,也願意貢獻一份心力的話,請加入我們,一起實際投入參與龍洞的各項公共事務,把她當成我們共生的家,一起努力讓她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