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影像:蔡明憲 | Ben
對很多人來說,只要是嗡嗡嗡會飛的,會停在花朵上的都稱為蜜蜂,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中文有些字會單獨使用,例如貓、狗、魚,但「蜂」這個字常與人類喜愛的「蜜」字合用,造成錯誤的理解與判斷。
蜜蜂是昆蟲,所有的昆蟲分類學上都屬於昆蟲綱 (Insecta),昆蟲綱之下的膜翅目 (Hymenoptera) 昆蟲有蜂類和蟻類,分別屬於蜜蜂總科 (Apoidea)、胡蜂總科 (Vespoidea) 和蟻總科 (Formicoidea)。蜂類泛指所有寄生性、訪花性與狩獵型蜂類的昆蟲,全球保守估計至少有 12 萬種,訪花性蜂類大約 30,000 種,多數的蜂沒有複雜的社會行為,生性害羞,攻擊性極低,只有蜜蜂科 (Apidae)、蜜蜂屬 (Apis) 之下的才能稱為蜜蜂。在英文 bee 和 honey bee 是不同的字,bee 泛指蜜蜂總科 (Apoidea) 的成員,在這之中具有複雜社會行為、會把蜜存放在巢房內才叫做 honey bee,因此蜜蜂只是成千上萬種蜂類的少數幾種而已。根據目前研究所知,全世界的蜜蜂只有 9 種,在臺灣能夠人為飼養的蜜蜂分別為東方蜂 (Apis cerana) 與西洋蜂 (Apis mellifera),都是比較溫馴的蜂種,經常築巢在石縫或樹洞中,較不會影響到攀岩者的安危。
龍洞常見的社會性蜂類
除了蜜蜂,在龍洞最常發現的社會性蜂類主要是胡蜂科 (Vespidae) 之下的胡蜂亞科 (Vespinae) 及長腳蜂亞科 (Polistinae),其中令人聞風喪膽的 虎頭蜂 (hornet) 屬於胡蜂亞科,而相對較溫馴的則是長腳蜂亞科之下的 長腳蜂 (wasp)。長腳蜂、虎頭蜂與蜜蜂是不同的生物,生物學習性不盡相同。長腳蜂是最容易被誤認為「恐怖蜂類」的一群,因此常被誤殺,但牠們其實比虎頭蜂還要溫馴。牠們跟虎頭蜂一樣會築巢在岩壁上,也會叮人,只是攻擊的行為常發生在蜂巢受到驚擾與拍打。根據多年觀察與記錄,最常出現在龍洞的長腳蜂為 褐長腳蜂 (Polistes (Gyrostoma) tenebricosus) 和 黃長腳蜂 (Polistes (Gyrostoma) rothneyi)。
常在龍洞築巢的虎頭蜂主要有 黃跗虎頭蜂 (又稱黃腳虎頭蜂 – Vespa velutina) 與 姬虎頭蜂 (Vespa ducalis)。
1987 年郭木傳及葉文和教授針對 7 種虎頭蜂進行研究,將攻擊性分為五個等級,可以得知不同種類的虎頭蜂的攻擊性不盡相同,並非所有的虎頭蜂都有很強的攻擊行為。
第一級:人們接近蜂巢距離 5 m 就有攻擊行為。
第二級:距蜂巢距離 2 – 5 m 就有攻擊行為。
第三級:距離 0.3 – 2 m 就有攻擊行為。
第四級:距離 0.3 m 以內就有攻擊行為。
第五級:必須觸及蜂巢才有攻擊反應。
臺灣七種虎頭蜂種類及攻擊性一覽表
事實上,不同種,甚至同一種虎頭蜂的攻擊性和警戒範圍,跟季節、環境溫度、氣候條件、地理位置、風向、外界刺激、氣味、族群大小等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變化很大,例如也有接近黑腹虎頭蜂巢 10 m 就叮人的記錄,分級數據只是大致的評估標準和基本的參考指標。此外蜂螫時會釋放警戒費洛蒙,引發大規模的蜂群攻擊行為,所以如果靠近虎頭蜂巢時過於躁動,肢體動作過大,蜂群就有可能提升警戒性,只要一旦有人被叮,那麼風險會大幅提升,上述的分級就不適用。
預防蜂螫
最好的方式就是遠離蜂巢,經過蜂巢附近應盡速通過避免逗留,無意間接近蜂巢要減少肢體的晃動,切記不可拍打、揮舞,以免觸怒牠們,並且盡速垂降下撤,保持距離。不得已要接近蜂巢時,使用含有敵避 (DEET) 成分的防蚊液,能有效減少部分蜂螫。若不慎被螫刺,要檢查身上是否殘留的螫針並盡速取下。冰敷能減緩蜂螫後帶來的不適,服用抗組織胺藥物 (Antihistamine) 可幫助緩解患處癢及腫脹。對蜂毒嚴重過敏者,遇緊急情況可以 腎上腺素注射筆 自救,出現呼吸急促則要立即送醫。
蜂類的兇猛程度跟體型大小沒有直接關連;棕長腳蜂 (Polistes (Gyrostoma) gigas) 是蜂類體型數一數二大的,但較為溫馴;黑絨虎頭蜂體型比棕長腳蜂小很多,但攻擊性卻非常強;中華大虎頭蜂是全世界體型最大的虎頭蜂,攻擊性也非常高。用狗來舉例,吉娃娃體型小但擊性高且非常神經質,拉不拉多、黃金獵犬體型較大,但攻擊性較低;藏獒體型龐大同時極具攻擊性。
分辨長腳蜂與虎頭蜂
最簡易的方式是觀察蜂巢的形態。虎頭蜂巢有外罩,從外觀無法直接看到內部的六角形巢房,巢脾和個體的數量會隨著蜂群發展逐漸增加,根據不同的虎頭蜂,蜂巢從最初的網球大小發展成籃球大小甚至更大,成熟的蜂群其個體數量從上百隻到上萬隻不等。長腳蜂為單一巢脾,六角形巢房外露,形似蓮蓬頭,蜂巢最大不會超過一個成人的手掌,成蜂數量很少超過 50 隻。
虎頭蜂與長腳蜂群的壽命都不會超過一年,蜂后於春季獨立建巢及育幼,待第一批工蜂羽化後投入族群繁衍的行列,假如沒有天敵、天災,只要食物充足,蜂群會逐漸擴大,秋天是蜂群最旺盛的季節,到了冬天蜂群就會自行瓦解,而瓦解後的蜂巢來年的蜂群不會重複使用。根據蜂群的發展結構,若虎頭蜂出現在熱門路線或人群經常活動的區域,危及生命財產安全時,可趁早春之際在蜂群尚未壯大之前摘除,此時蜂巢小、個體數量少,摘除的風險較低。
虎頭蜂與長腳蜂都屬於狩獵型的蜂類,牠們能夠捕捉環境中的小昆蟲當做幼蟲的食物,成蜂則會訪花吸蜜,進而傳遞花粉,對平衡生態有極大的助益;自然界沒有益蟲與害蟲之分,所謂的益蟲與害蟲,是人類根據自身的需求來決定的。龍洞有很多蜂類與我們共享自然資源,不同蜂種警戒範圍不同,適當保持距離,就能避免人、蜂衝突。
延伸閱讀
《塗尿有效嗎?如何預防蜂螫與蜂螫後的處理》 https://urbanbeekeepingtw.weebly.com/22615236152637729992219666531122914203093892838450345623473133287345623473124460303403438929702.html
《被虎頭蜂叮到怎麼辦?如何避免蜂螫與蜂螫後處理》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55855
《虎頭蜂生態簡介及預防蜂螫相關注意事項》 https://www.facebook.com/urbanbeekeeping.tw/posts/1683041305196054
Comments